English

对散文的独特感悟

2000-04-0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杨光治 我有话说

“拈花”出自佛家的典故。《五灯会元》说,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;当时众人对此都莫名其妙而木木然,只有摩诃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因而破颜微笑。贾宝泉是著名的散文编辑,同时是著名的散文作家,他说:“书中的文字,是这些年通过创作、读书、阅稿思索的部分成果”,换句话说,就是对这种文体的感悟。所以,这本散文理论集的命名是恰切的。

他感悟了些什么?他用了四组四个字作了概括:

发现、表现。就是向哲学要发现,向文学要表现。

自然、自由。就是运笔自然,思想自由。

善感、善说。就是心灵敏感,表述切当。

有限、无限。就是凭借有限材料、笔墨,说些同无限相关的话。

——将散文创作的诀窍说尽了。

《散文拈花录》中的数十篇文章,都是对这四组四字的述说。

《散文拈花录》中的文章一题一议,有关创作的问题都涉及了,使它成为一部完整的散文理论。然而正如作者在《后记》所说,它“不是关于散交作法的布道”,而是“源乎哲学,关乎人生,出乎平常心,甚少了结语”的作品,他似乎在与朋友促膝谈心,而且往往是从人们熟悉的自然、社会现象和生活故事谈起,娓娓地倾诉自己的感悟,因此,此书真个是“散说散文的散文”。

“关乎人生”是贾宝泉散文生涯的立足点,“源乎哲学”是他的散文观的精魂。

因为“源乎哲学”,他在论述散文的“神”应当“散”还是“不散”、长与短、大与小、藏与露、朴素与华丽、形式与内容、继承与创新、现代与古典、质量与数量、艺术特色等一系列有关散文创作的基本问题时,能采取辩证的态度来对待,因而减少甚至避免了片面性,使读者特别是散文习作者获得较全面的认识。

因为“源于哲学”,所以他经常运用寓言的形式来进行叙说,行文既简洁又形象,令人在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获得启发。

因为“源乎哲学”,很多饱含着哲理的句子在书页上闪闪发光,令人过目难忘。

他在“拈花录”中展现了不少人所未言的观点,如:“我们可以向数理化要散文”(《向数理化要散文》),“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外在的思想,形式是作家精神果实的肉身”(《散说散文·七》),“好作家善于在挣破特色中遴选,别造特色。缺少个性的作家因急于形成特色而自筑牢笼,自缚手脚”(《特色:亦功亦过的两面神祗》)等,都是运用哲学来思考文艺创作的成果,都极新奇而又具有启发性。

他还在《化多样为统一,缩持续为刹那”》一文中,直接强调哲学的重要意义:“好的艺术品不能没有作家的哲学沉思”,“哲学修养与艺术修养同样重要。如果不重视哲学修养,作品就难以深刻;不重视艺术修养,那作品就是一副骨架,不能给人美感。”这是睿智之言,时下的“小女人散文”和某些随笔为什么给人浮光掠影的印象,甚至令人读起来如饮含有沙粒的白开水?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哲学思考。

贾宝泉主张文章载道、有感而发,坚持作家应当关怀世情冷暖,认为“具有永恒属性的作品,是人类良善愿望加上民族、地域的形式美。”他十分注重作家本身的品德修养,提出“写散文不只用手,也用脚。在双脚丈量大地幅员的同时,也丈量人生和自己的高度”;强调倚重历史遗产,专文述说散文语言的韵律美,等等——这些观点都相当传统,毫无“先锋”情味。不忘“关乎人生”、决心“为中华大地守夜”的他,是不屑于追逐时髦的。

传统的根基与哲学的思辩相结合,构成了独特的散文观,因而《散文拈花录》呈现出夺目的异彩。我相信,有志于散文的读者在细心阅读了这部著作以后,定然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。

(该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)

[值班总编推荐]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,影视剧的降格?

[值班总编推荐] 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... ...

[值班总编推荐]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